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大數據背景下農戶網絡借貸的信任機制構建研究》獲結項優秀
來源:社科規劃辦 發布日期:2022-04-02 10:04 編輯:洪冰
一、項目基本情況
項目名稱:大數據背景下農戶網絡借貸的信任機制構建研究
項目類別: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
批準號:17CJY038
所在學科:應用經濟學
項目負責人及單位:陳熹(南昌大學)
進行時間:2017.07——2021.12
最終成果:《大數據背景下農戶網絡借貸的信任機制構建研究》
代表性論文:
1. 《政府擔保小額貸款的擔保機制研究——以江西省為例》,《社會科學家》2017年第12期
2. 《激發內生秩序:數字普惠金融嵌入鄉村治理的路徑優化》,《江西社會科學》2021年第10期
3. 《我國農戶網絡借貸信任危機形成原因及解決對策》,《企業經濟》2018年第11期
二、研究背景
作為農業大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是我國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它不僅關系到我國社會發展的根本,更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目標的實現!笆奈濉币巹澲刑岬,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客觀上促使農戶對資金的需求不斷增加,使得農戶融資已成為現實要求,且日益頻繁。尤其在一些剛剛脫貧摘帽的農村地區,金融支農對“精準扶貧”的成果鞏固顯得更加重要。但由于機制、制度和信息溝通不對稱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農戶被排斥在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門外,農戶不得不采用民間融資方式解決自己的資金需求。隨著近年來網絡技術的創新升級、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一種更為高效的模式——互聯網金融,為農村低收入群體融資難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解決方案;ヂ摼W金融包含P2P(個人對個人,Peer to Peer)網絡借貸、眾籌、電商貸等多種形式,其信息化、及時性、方便性、全時空和高效等特點正在迅速改變國民的投融資方式。對農村低收入群體而言,P2P網絡借貸具有獲取成本低、無需實物抵押等優勢,有可能解決該群體長期被傳統金融體系所排斥的問題。盡管網絡借貸極大地提高了投資效率和減少了交易成本,大大拓展了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但是,這種“去擔;钡木W絡借貸模式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最關鍵的是信任機制的構建。如果不能有效地解決農戶網絡借貸中的信任機制的構建問題,在農戶網絡借貸過程中出現了信任危機的問題,勢必會使得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增加,抑制了個人消費需求,阻礙了我國金融體系的健康發展,對網絡借貸產生的負面影響尤為明顯。本項目就是針對大數據背景下如何構建有效的信任機制以整合線上社會資本并轉化線下社會資本展開研究,目的在于提升農戶網絡借貸效率和防范風險。
三、主要內容與重要觀點
本項目遵循“現狀分析-機理分析-機制構建-指標設定-應用保障”的基本思路開展研究。圍繞大數據背景下農戶網絡借貸信任機制構建的研究內容,分別選取江西(中部)、浙江(東部)和廣西(西部)等典型省份農村金融改革試點縣(市),重點挑選其中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經濟狀況、不同文化背景的100個村落約2000個農戶進行入戶調查和網絡調查,最終篩選獲得有效調查問卷1696份。具體涉及:農戶網絡借貸情況,包括近三年通過網貸平臺借款的金額、來源和用途,農戶對網絡借貸認知和需求特征;農戶大數據社會資本特征,包括電商平臺的購買數據、社交平臺的行為數據及在政府各部門的社會信息數據;農村互聯網軟硬件使用現狀,包括農村網絡設施建設和投入使用情況、不同身份年齡的農戶網絡使用偏好特征等等。
首先,分析農戶網絡借貸的現狀和特征,剖析農戶網絡借貸取信困難和失信較多的信任危機現狀和原因,說明信任機制建立的必要性。本項目認為農戶網絡借貸出現信任危機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幾方面:(1)農戶征信體系不完善,主要表現為現有征信系統在農村征信應用中存在缺陷,缺乏服務農戶信貸的功能;農村征信體系建設缺乏聯動推進機制,沒有形成合力;農戶信用信息采集、更新難,信息完整性、真實性難保證;網貸平臺對農戶的信用評級能力有限,對農戶信用評級不科學;缺乏統一的農戶征信數據元標準,農戶征信制度建設推廣難度大等幾個方面。(2)農戶資信體系有漏洞,主要表現為農戶貸款用途存有多變性;農戶貸款存在生產性風險、信用風險、部分農戶存有道德性風險和農戶剩余勞動力流動性特點造成的流動性風險,且風險系數大。(3)農戶還款能力不確定。(4)農戶貸款違約成本低。(5)網絡借貸平臺自身原因,主要表現為網絡借貸平臺貸款風險、內控制度約束嚴格;貸款方式欠缺靈活性、貸款類型單一;信用等級評定工作不夠嚴密等幾個方面。
其次,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模型、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模型和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模型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了農戶網絡借貸的信任機制模型。本項目認為維持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穩定的(借方不違約,貸方信任)的局面,需要引入“懲罰-補償”機制。該機制起作用的條件為借方因違約支付的罰金高于其違約的獲益,補償足以彌補借方違約給貸方造成的全部損失。無論在一次博弈還是多次博弈,無論是完全信息抑或不完全信息環境下,通過加強干預或引入外部調節機制可以促進借貸雙方合作共贏,達到(借方不違約,貸方信任)的局面。
第三,從社會資本的結構特性和所承載的資源內容兩方面分析論證線下社會資本的轉化和線上社會資本的生成,實證分析線上社會資本對農戶網絡借貸信任機制的影響機理。在對調查問卷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后,驗證了農戶的信用歷史、行為偏好、履約能力、身份特質和人脈關系這五方面包含34個具體的因素對農戶網絡借貸的使用率、可得性和金額具有顯著性影響,同時得出結論:(1)線上社會資本中農戶的網絡購買行為、支付行為等體現農戶信任行為的數據,能夠為農戶網絡借貸產生信任作用機理;(2)農戶線上社會資本比較普遍,大眾化的社交、購物、支付、金融等平臺使用率非常高,多平臺應用讓農戶更加關注自己的信任行為,從而對潛在的不良金融行為產生約束性,能夠為農戶網絡借貸產生約束作用機理;(3)線上社會資本基于互聯網技術優勢,信息交流更加頻繁,獲取也更加容易,突破了傳統的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導致的農戶網絡借貸過程中信息不及時、不準確、不徹底的限制和問題,能夠為農戶網絡借貸產生信息作用機理。
第四,設計以線上社會資本要素的農戶信用評級指標,對農戶網絡借貸信任機制進行效果評價;诘谌c中對問卷調查進行實證分析得出的影響農戶網絡借貸結果的顯著性影響因素,利用模糊綜合評價法構建了農戶信用評級指標模型——“CBPIC”模型。其中第一個C代表信用歷史(Credit history)維度,第二個B代表行為偏好(Behavioral preference)維度,第三個P代表“履約能力(Performance capacity)維度,第四個I代表身份特質(Identity traits)維度,第五個C代表人脈關系(Contacts)維度。使用AHP層次分析法和隸屬函數分析得出不同維度不同指標的權重,包含五大維度34個指標的農戶信用評級指標模型被構建出來,對調查問卷中的農戶數據進行信用評級并對結果做出評價。
第五,就大數據背景下農戶網絡借貸信任機制的具體應用提出保障措施。包括深入加強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完善農村地區信用體系建設,堅持規范對網絡借貸平臺信息披露的監管,進一步引導網絡借貸平臺加強自身風險管控,提高網絡借貸在農村地區的宣傳普及力度等等。
項目組通過實地(線下)調查和網絡(線上)調查獲得調查數據和訪談案例,以及從各網絡平臺收集農戶大數據,為分析農戶網絡借貸信任機制構建提供原始數據支撐。通過對農戶網絡借貸信任機制的構建過程進行非對稱信息博弈分析,對線上社會資本的影響因素和作用機理作回歸分析,為設計農戶網絡借貸信用指標提供理論基礎和量化標準;谀:C合評價方法構建農戶網絡貸款信用評級的“CBPIC”模型,包含信用歷史、行為偏好、履約能力、身份特質和人脈關系五大維度下34個具體信用指標,為金融機構和政府機構對農戶網絡借貸進行信用評級提供借鑒和參考。
四、學術價值與應用價值
1. 學術價值
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方法設計農戶網絡借貸信任機制的評級指標和評價方法,并以此進行實證研究和方法驗證,可以社會資本理論、社會網絡理論和信息經濟學理論創新做出貢獻。厘清線上社會資本對農戶網絡借貸信任機制的作用機理,對于農村互聯網金融理論和社會資本理論創新具有重要的補充價值。
2. 應用價值
利用大數據分析構建農戶網絡借貸信任機制的評級指標和評價方法,為我國完善農村信用體系、完備農村信貸融資政策提供抓手,對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重要實踐意義。提出有效的農戶網絡借貸信任機制,可以完善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提升農戶網絡借貸效率。
五、作者簡介
陳熹,南昌大學金融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經濟學博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博士后,主要從事農村金融、數字經濟和收入分配的研究。中共江西省委辦公廳信息決策咨詢專家、省防范金融風險公益宣講團專家,兼任江西省社聯第九屆理事會理事、江西省宏觀經濟學會理事、江西省社會學學會常務理事。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大數據背景下農戶網絡借貸的信任機制構建研究》、省部級社科基金項目5項,主持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貨幣政策對規模性收入分配的影響》,作為主要成員參與國家級和省部級社科基金項目20余項。由國家級出版社出版學術著作3部,其中獨著《社會資本視角下的農戶借貸行為研究——以江西省為例》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表CSSCI和SSCI論文多篇,有的論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另有多篇咨詢報告獲省委省政府領導批示。研究成果獲得江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次。
(作者:)
一、項目基本情況
項目名稱:大數據背景下農戶網絡借貸的信任機制構建研究
項目類別: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
批準號:17CJY038
所在學科:應用經濟學
項目負責人及單位:陳熹(南昌大學)
進行時間:2017.07——2021.12
最終成果:《大數據背景下農戶網絡借貸的信任機制構建研究》
代表性論文:
1. 《政府擔保小額貸款的擔保機制研究——以江西省為例》,《社會科學家》2017年第12期
2. 《激發內生秩序:數字普惠金融嵌入鄉村治理的路徑優化》,《江西社會科學》2021年第10期
3. 《我國農戶網絡借貸信任危機形成原因及解決對策》,《企業經濟》2018年第11期
二、研究背景
作為農業大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是我國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它不僅關系到我國社會發展的根本,更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目標的實現!笆奈濉币巹澲刑岬,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客觀上促使農戶對資金的需求不斷增加,使得農戶融資已成為現實要求,且日益頻繁。尤其在一些剛剛脫貧摘帽的農村地區,金融支農對“精準扶貧”的成果鞏固顯得更加重要。但由于機制、制度和信息溝通不對稱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農戶被排斥在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門外,農戶不得不采用民間融資方式解決自己的資金需求。隨著近年來網絡技術的創新升級、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一種更為高效的模式——互聯網金融,為農村低收入群體融資難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解決方案;ヂ摼W金融包含P2P(個人對個人,Peer to Peer)網絡借貸、眾籌、電商貸等多種形式,其信息化、及時性、方便性、全時空和高效等特點正在迅速改變國民的投融資方式。對農村低收入群體而言,P2P網絡借貸具有獲取成本低、無需實物抵押等優勢,有可能解決該群體長期被傳統金融體系所排斥的問題。盡管網絡借貸極大地提高了投資效率和減少了交易成本,大大拓展了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但是,這種“去擔;钡木W絡借貸模式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最關鍵的是信任機制的構建。如果不能有效地解決農戶網絡借貸中的信任機制的構建問題,在農戶網絡借貸過程中出現了信任危機的問題,勢必會使得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增加,抑制了個人消費需求,阻礙了我國金融體系的健康發展,對網絡借貸產生的負面影響尤為明顯。本項目就是針對大數據背景下如何構建有效的信任機制以整合線上社會資本并轉化線下社會資本展開研究,目的在于提升農戶網絡借貸效率和防范風險。
三、主要內容與重要觀點
本項目遵循“現狀分析-機理分析-機制構建-指標設定-應用保障”的基本思路開展研究。圍繞大數據背景下農戶網絡借貸信任機制構建的研究內容,分別選取江西(中部)、浙江(東部)和廣西(西部)等典型省份農村金融改革試點縣(市),重點挑選其中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經濟狀況、不同文化背景的100個村落約2000個農戶進行入戶調查和網絡調查,最終篩選獲得有效調查問卷1696份。具體涉及:農戶網絡借貸情況,包括近三年通過網貸平臺借款的金額、來源和用途,農戶對網絡借貸認知和需求特征;農戶大數據社會資本特征,包括電商平臺的購買數據、社交平臺的行為數據及在政府各部門的社會信息數據;農村互聯網軟硬件使用現狀,包括農村網絡設施建設和投入使用情況、不同身份年齡的農戶網絡使用偏好特征等等。
首先,分析農戶網絡借貸的現狀和特征,剖析農戶網絡借貸取信困難和失信較多的信任危機現狀和原因,說明信任機制建立的必要性。本項目認為農戶網絡借貸出現信任危機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幾方面:(1)農戶征信體系不完善,主要表現為現有征信系統在農村征信應用中存在缺陷,缺乏服務農戶信貸的功能;農村征信體系建設缺乏聯動推進機制,沒有形成合力;農戶信用信息采集、更新難,信息完整性、真實性難保證;網貸平臺對農戶的信用評級能力有限,對農戶信用評級不科學;缺乏統一的農戶征信數據元標準,農戶征信制度建設推廣難度大等幾個方面。(2)農戶資信體系有漏洞,主要表現為農戶貸款用途存有多變性;農戶貸款存在生產性風險、信用風險、部分農戶存有道德性風險和農戶剩余勞動力流動性特點造成的流動性風險,且風險系數大。(3)農戶還款能力不確定。(4)農戶貸款違約成本低。(5)網絡借貸平臺自身原因,主要表現為網絡借貸平臺貸款風險、內控制度約束嚴格;貸款方式欠缺靈活性、貸款類型單一;信用等級評定工作不夠嚴密等幾個方面。
其次,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模型、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模型和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模型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了農戶網絡借貸的信任機制模型。本項目認為維持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穩定的(借方不違約,貸方信任)的局面,需要引入“懲罰-補償”機制。該機制起作用的條件為借方因違約支付的罰金高于其違約的獲益,補償足以彌補借方違約給貸方造成的全部損失。無論在一次博弈還是多次博弈,無論是完全信息抑或不完全信息環境下,通過加強干預或引入外部調節機制可以促進借貸雙方合作共贏,達到(借方不違約,貸方信任)的局面。
第三,從社會資本的結構特性和所承載的資源內容兩方面分析論證線下社會資本的轉化和線上社會資本的生成,實證分析線上社會資本對農戶網絡借貸信任機制的影響機理。在對調查問卷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后,驗證了農戶的信用歷史、行為偏好、履約能力、身份特質和人脈關系這五方面包含34個具體的因素對農戶網絡借貸的使用率、可得性和金額具有顯著性影響,同時得出結論:(1)線上社會資本中農戶的網絡購買行為、支付行為等體現農戶信任行為的數據,能夠為農戶網絡借貸產生信任作用機理;(2)農戶線上社會資本比較普遍,大眾化的社交、購物、支付、金融等平臺使用率非常高,多平臺應用讓農戶更加關注自己的信任行為,從而對潛在的不良金融行為產生約束性,能夠為農戶網絡借貸產生約束作用機理;(3)線上社會資本基于互聯網技術優勢,信息交流更加頻繁,獲取也更加容易,突破了傳統的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導致的農戶網絡借貸過程中信息不及時、不準確、不徹底的限制和問題,能夠為農戶網絡借貸產生信息作用機理。
第四,設計以線上社會資本要素的農戶信用評級指標,對農戶網絡借貸信任機制進行效果評價;诘谌c中對問卷調查進行實證分析得出的影響農戶網絡借貸結果的顯著性影響因素,利用模糊綜合評價法構建了農戶信用評級指標模型——“CBPIC”模型。其中第一個C代表信用歷史(Credit history)維度,第二個B代表行為偏好(Behavioral preference)維度,第三個P代表“履約能力(Performance capacity)維度,第四個I代表身份特質(Identity traits)維度,第五個C代表人脈關系(Contacts)維度。使用AHP層次分析法和隸屬函數分析得出不同維度不同指標的權重,包含五大維度34個指標的農戶信用評級指標模型被構建出來,對調查問卷中的農戶數據進行信用評級并對結果做出評價。
第五,就大數據背景下農戶網絡借貸信任機制的具體應用提出保障措施。包括深入加強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完善農村地區信用體系建設,堅持規范對網絡借貸平臺信息披露的監管,進一步引導網絡借貸平臺加強自身風險管控,提高網絡借貸在農村地區的宣傳普及力度等等。
項目組通過實地(線下)調查和網絡(線上)調查獲得調查數據和訪談案例,以及從各網絡平臺收集農戶大數據,為分析農戶網絡借貸信任機制構建提供原始數據支撐。通過對農戶網絡借貸信任機制的構建過程進行非對稱信息博弈分析,對線上社會資本的影響因素和作用機理作回歸分析,為設計農戶網絡借貸信用指標提供理論基礎和量化標準;谀:C合評價方法構建農戶網絡貸款信用評級的“CBPIC”模型,包含信用歷史、行為偏好、履約能力、身份特質和人脈關系五大維度下34個具體信用指標,為金融機構和政府機構對農戶網絡借貸進行信用評級提供借鑒和參考。
四、學術價值與應用價值
1. 學術價值
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方法設計農戶網絡借貸信任機制的評級指標和評價方法,并以此進行實證研究和方法驗證,可以社會資本理論、社會網絡理論和信息經濟學理論創新做出貢獻。厘清線上社會資本對農戶網絡借貸信任機制的作用機理,對于農村互聯網金融理論和社會資本理論創新具有重要的補充價值。
2. 應用價值
利用大數據分析構建農戶網絡借貸信任機制的評級指標和評價方法,為我國完善農村信用體系、完備農村信貸融資政策提供抓手,對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重要實踐意義。提出有效的農戶網絡借貸信任機制,可以完善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提升農戶網絡借貸效率。
五、作者簡介
陳熹,南昌大學金融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經濟學博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博士后,主要從事農村金融、數字經濟和收入分配的研究。中共江西省委辦公廳信息決策咨詢專家、省防范金融風險公益宣講團專家,兼任江西省社聯第九屆理事會理事、江西省宏觀經濟學會理事、江西省社會學學會常務理事。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大數據背景下農戶網絡借貸的信任機制構建研究》、省部級社科基金項目5項,主持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貨幣政策對規模性收入分配的影響》,作為主要成員參與國家級和省部級社科基金項目20余項。由國家級出版社出版學術著作3部,其中獨著《社會資本視角下的農戶借貸行為研究——以江西省為例》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表CSSCI和SSCI論文多篇,有的論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另有多篇咨詢報告獲省委省政府領導批示。研究成果獲得江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