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重點項目“區域通語視角下江西地方戲曲音韻研究”獲結項優秀
來源:社科規劃辦 發布日期:2022-03-29 13:03 編輯:洪冰
一、項目基本情況
項目名稱:區域通語視角下江西地方戲曲音韻研究
項目類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重點項目
批 準 號:16AYY009
所在學科:語言學
項目負責人及單位:胡松柏(南昌大學)
進行時間:2016.06——2022.02
最終成果:專著書稿《江西地方戲曲音韻研究》(90萬字)
專著書稿《江西地方戲曲韻譜匯集》(55萬字)
二、該項目研究的背景與目的
(一)項目研究的背景
從目前我國遍布各地的地方戲曲劇種的情況來看,戲曲音韻的研究最為重要的是對劇種音韻作全面調查和深入考察,記錄描寫其現狀,分析歸納其特點,以反映劇種音韻的現實及歷史面貌。
戲曲音韻的研究也可以在戲曲語言與戲曲音樂、戲曲文學等外部聯系上著手,考察戲曲音韻和戲曲聲腔的關系、戲曲音韻與戲曲體式的關系、戲曲音韻與劇本創作的關系等。但是,對戲曲音韻字詞發音的考察,是戲曲音韻研究最基本的前提,其他方面的研究都必須以此為基礎。
由于劇種發展歷史和現實的原因,許多戲曲劇種在劇種音韻上存在著不規范、不統一的情況。具體表現為演員舞臺音讀字詞發音混雜、歧異,與劇種音韻系統不相適切。這種情況需要厘定字音標準,據此對舞臺音讀作訂正統一。同時,在社會語言生活日趨統一的大背景下,作為戲曲地方特色重要承載物的戲曲音韻也趨于向共同語靠攏,以致使得劇種特色漸失。因為,對戲曲音韻作適當調整完善以更好地顯示其劇種音韻的地方特色,也是作戲曲音韻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項目研究的目的
1.對江西戲曲各劇種音韻作現狀及歷史調查。
2.對江西戲曲各劇種作音韻構擬,包括構建音系、擬定字音和歸納韻部、編制韻譜兩個方面。
三、研究成果的主要內容和重要觀點
(一)主要內容
本項目研究成果兩部專著中,《江西地方戲曲音韻研究》一書的主要內容是對項目所調研的江西16個戲曲劇種的舞臺音韻作描寫分析,作16個劇種1872個單字音讀的列表對照,根據對劇種音系的構擬,歸納劇種音韻的韻部,并從語音學的角度作劇種音韻聲母、韻母、聲調的專項比較,論定劇種音韻的語言性質。
第一章 導論。簡介江西地方戲曲劇種,簡述戲曲音韻和戲曲音韻研究相關理論思考,報告本書研究江西地方戲曲劇種音韻的概況,列示本書的框架和體例。
第二章 江西地方戲曲劇種音韻的描寫歸納。共16節。對項目所調研的江西16個戲曲劇種的舞臺音韻分節逐一作詳細描寫,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作系統歸納,并為劇種音韻作標音舉例。
1.劇種音韻的音系。說明所考察的劇種和劇目資料以及劇中主要角色及其飾演者;記錄描寫劇種音韻的聲母、韻母和聲調,分別對其音類、音值以及有關音變情況作語音學分析;歸納劇種音韻的聲母與韻母類別配合規律,列出聲母與韻母全部聲韻組合。
2.劇種音韻的特點。列舉所考察劇目中舞臺音讀的例句,把劇種音韻與古音韻分別從聲母、韻母、聲調上作對應記錄;從與古音韻的音類對應上歸納劇種音韻的基本特點。
3.劇種音韻的構擬。分析所考察劇目的舞臺音讀中不規范的音讀情況,歸納字音異讀的不同類型,依據所確定的劇種音韻性質,按照構成并顯示劇種音韻特色的需要,在異讀中選擇合適的音讀吸納進入規定的音系,擬定劇種音韻的字音。
4.劇種音韻韻轍的分析。錄列所考察的劇目中的全部或部分韻段,并以十三轍來考察其韻腳字押韻合轍情況。歸納劇種音韻的韻部,以表格列示韻部名稱和所包含的韻母,列示韻部按聲調分韻的韻目。有入聲韻部的劇種,以表格列示入聲韻部與陰聲韻部的配合關系。
5.劇種音韻標音舉例。每個劇種選錄1~2段道白和念白,標注聲母、韻母和聲調;選錄1~2段唱段,記寫唱腔樂譜,標注字音聲母和韻母。
為便于對比參照,“京劇音韻的音系”附于本章正文之后。
第三章 江西地方戲曲劇種音韻字音對照。本章為”江西地方戲曲劇種音韻1872單字音讀對照表”,整章以列表對照的方式,列示江西戲曲16個劇種各1872個單字的舞臺音讀。1872 個單字按照果、假、遇、蟹、止、效、流、咸、深、山、臻、宕、江、曾、梗、通16攝的順序排列,以便于與古音韻作對比。
京劇音韻和普通話的1872個單字音讀也列入對照表作為參照。
第四章 江西地方戲曲劇種音韻的語音學考察。分4節。第一節、第二節、第三節分別考察江西戲曲劇種的聲母、韻母和聲調音讀情況。每節選擇若干語音項目(其中聲母8項、韻母11項、聲調4項)對16個劇種的音韻字音以列表對照的方式作比較。第四節作江西戲曲16 個劇種舞臺音韻綜合特點和語音性質的歸納。
《江西地方戲曲音韻韻譜》一書的主要內容是為項目所調研的江西16個地方戲曲代表性劇種編成的劇種韻譜的匯編。
本書編制江西戲曲劇種的韻譜,依據本書作者選編的“戲曲韻譜選編字表”所收7200余個字在各劇種音韻系統中擬定的單字音讀編成。全書內容分三部分:
1.導言:
簡介江西地方戲曲劇種,說明本書戲曲音韻構擬與韻譜編制的安排,本書的內容和體例。
2.正文:
錄列江西戲曲16個代表性劇種的韻譜,是本書的主體內容。
每個劇種的韻譜正文之前以表格列示劇種韻部名稱和所包含的韻母,列示韻部按聲調分韻的韻目。有入聲韻部的劇種,以表格列示入聲韻部與陰聲韻部的配合關系。
每個劇種韻譜的字按韻部分類依序排列。同韻部的字按聲調分類依序排列。韻部中同聲調的字按韻母分類依序排列。同聲調、韻母的字按聲母分類依序排列。
附錄:收錄三個字表,以供參閱。
字表為:戲曲韻譜選編字表、十三轍字表、中華通韻(十六韻)簡表
(二)重要觀點
1.關于戲曲語言與戲曲音韻
戲曲是一門涉及文學、音樂、舞蹈、美術以及語言等多方面的綜合藝術。語言是戲曲的主要藝術表演載體。
戲曲語言除了語言所表達的內容是劇本所規定的以外,劇中人物口中所說出來的話語也不是自然語言,而是演員以專門的表演方式而發出的人聲。
戲曲語言以社會現實中的自然語言為基礎。戲曲語言是在自然語言的基礎之上進行融合和改造而形成的一種人工合成的語言,即人工語言。研究者需要聯系與戲曲語言形成有關的自然語言來考察分析戲曲語言。研究者有可能同時有時候也有必要對戲曲語言根據人定的規范進行調整、改進。
戲曲音韻是戲曲舞臺表演時劇中人物唱念說白的漢語音韻。同時戲曲音韻也是戲曲創作時用于作曲、譜曲、度曲的漢語音韻。戲劇舞臺語言的特點,主要是通過戲曲音韻表現出來的。
2.關于地方官話與方言共通語
作為一種最具地域特色的藝術,地方戲曲的舞臺語言與地方語言密切相關。所謂地方語言,包含地域方言和民族共同語兩方面的因素,與戲曲語言相關的是地方官話和方言共通語。
地方官話和方言共通語是地方戲曲舞臺語言形成的基礎,是使用地方官話還是使用方言共通語作為劇種舞臺語言,決定了劇種舞臺語言的性質。
與戲曲劇種的舞臺語言形成有關的劇種原生地及主要流布地的方言稱之為“劇種背景方言”。劇種背景方言與劇種舞臺語言的關聯度即對劇種舞臺語言形成的影響度因劇種的不同也有不同。
3.關于戲曲語言的特點
在學界已經有學者論定戲劇語言具有“摻雜性“保守性”“演員影響戲曲語言的發展方向”“變異性”“向官話和書面語靠攏的傾向”等特點的基礎上,本書通過對江西戲曲多個劇種舞臺語言的的考察,歸納以下戲曲語言的特點:
第一、戲曲語言具有人工性。一種劇種可以人為決定采用何種類型或什么樣的舞臺語言,確定了的舞臺語言也可以任由人為作調整、改變。人工性是戲曲語言有別于自然語言的最重要的屬性。
第二、劇種舞臺語言決定于劇種的類型。江西戲曲屬于地方大戲的劇種,其舞臺語言基本為地方官話,屬于民間小戲的劇種,其舞臺語言則基本為方言共通語。
第三、戲曲舞臺語言與區域通語有關。區域通語是在特定區域通行的共同語變體。區域通語包含有方言和共同語的成分。前述“地方官話”和“方言共通語”便是區域通語的兩種類型。為適應觀眾接受的要求,戲曲在方言復雜地區流行,其舞臺語言都需使用劇種流布地社會交際所用的區域通語。
第四、劇種舞臺語言具有不平衡性。流布于同一地區的不同劇種,同一劇種的不同表演團體,其音韻會有差異。因劇種流布地不同而受不同方言影響產生的差異更為顯著。演員個人的音韻,則受文化程度、習藝途徑(院校培養或師徒相授)和自身母語等因素影響而具有個人特點。
第五、同一地區的劇種舞臺語言之間可以發生接觸演變,其結果是形成某些共同性特點。這種接觸包括流播過程中的直接接觸(劇種間相互借鑒吸收)和因方言而發生的間接接觸。間接接觸演變是流行于同一地區的不同劇種音韻之間因共同吸收區域方言語音要素而形成某些共同性特點。
四、成果的主要價值(學術價值、應用價值)與影響
(一)成果的主要價值(學術價值、應用價值)
戲曲音韻研究涉及戲曲學和音韻學兩個學科。從這兩個學科的研究現狀來看,對戲曲音韻的研究與學科內其他領域的研究相比較,都顯得有些相對冷清。我國分布于廣大地區的戲曲劇種有三四百種之多。學界對戲曲音韻的關注和研究還很不夠,并且學界對戲曲音韻的研究就劇種所分布的地區來說還很不均衡。到本世紀開始時,屬于戲曲資源大省的江西,在地方戲曲劇種音韻的調查研究方面還基本處于空白狀態。
在此背景下,本書對江西戲曲一批主要的代表性劇種作調查研究,不論是從語言學研究角度來看還是從戲曲學研究角度來看,顯然都有其值得充分肯定的價值。
1.學術價值
(1)填補了江西地方戲曲音韻研究的空白。本書研究所作的基礎性調查研究,為江西戲曲音韻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入開展,作了鋪墊,打下了基礎,有示范和引領的作用。
(2)為我國戲曲研究提供了具有類型學意義的研究樣本。在一個省的境域內作批量劇種的舞臺語言音韻研究,比較僅限于對單個劇種的研究,更具有戲曲發展史研究上的意義。
(3)為江西地域文化研究拓展了新的領域,所完成的成果豐富了江西地域文化研究的成果;調查所獲得的資料為江西省文化省情的調查提供了最新的專門資料。
(4)對語言學研究有關領域如漢語語音史、漢語方言和社會語言學等也有其值得重視的多個方面的積極意義和借鑒價值。
2.應用價值
(1)對江西省一批代表性劇種的舞臺音韻運用現代語言學研究方法和手段作全面記錄和精細描寫,可以幫助戲曲編導演人員從語音學和音韻學角度了解戲曲語言的語音系統及其特點,提高其規范、完善劇種舞臺音讀的自覺。
(2)對所考察劇種的舞臺音韻的構擬,充分注意了突出劇種音韻系統的地方語言(包括地方官話和方言共通語)特色,為流布于有贛、客、吳、徽、官話多種方言分布的江西省境內各劇種形成各有特色的劇種舞臺語言,提供了切實的依據。
(3)對地方戲曲的傳承發展在確立舞臺語言標準方面提出有價值的理論思考和實踐建議,所構擬的劇種音韻系統和編制的韻譜,有助于建立和統一劇種的字音規范,便于新演員的培養。
(4)為完善、規范江西戲曲主要劇種舞臺音韻并突出其地方特色所作努力,有助于提升劇種的舞臺表演水平,促進劇種有更好的發展,對江西地方文化的保存、發掘和弘揚、發展起助推作用。
(二)成果的影響
1.江西省有關文化部門管理者、戲曲界專家、戲曲表演團體編導演人員以及關注戲曲的社會人士對本項研究都表示出興趣和關注。江西戲曲研究的諸位前輩專家談到江西戲曲傳承發展所遭遇的瓶頸問題之一就是劇種語言未能形成江西地域特色,以致拉低江西戲曲在全國的影響度,向項目負責人建議在對各劇種舞臺音韻作規范的基礎上擬定能夠突出劇種地域特色的音韻標準。
2.在作項目調研的過程中,項目負責人承有關部門和專家的邀約和支持,參與了兩項與項目研究有關的國家藝術基金人才培養資助項目的專業教學和學術研究活動,如下:
2016年應邀到江西省藝術研究院承擔舉辦的“弋陽腔音樂人才培養研修班”授課,2017年應邀到南昌大學贛劇藝術研究中心承擔舉辦的“贛劇青年表演人才培養研修班”授課。
3.有關研究單位和專家特別邀約項目負責人參與戲曲研究專著的撰寫,承擔劇種音韻部分的寫作任務。也有戲劇院團邀約項目負責人為劇種的舞臺語言的調整革新作理論思考和實踐操作。
五、項目負責人簡介
胡松柏,文學博士,南昌大學人文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西省語言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核心專家組專家、江西省項目首席專家。長期承擔高校漢語語言學專業教學,主要研究江西省境內的贛、客、吳、徽、閩、湘、官話諸方言以及與方言有關的江西地方文化。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3項(重點項1項,一般項目2項,結項鑒定獲評優秀2項)和省部級項目多項,出版學術著作6部,發表論文90余篇。研究成果獲江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項、三等獎2項,獲江西省高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項。獲“江西省先進工作者”稱號。
(作者:)
一、項目基本情況
項目名稱:區域通語視角下江西地方戲曲音韻研究
項目類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重點項目
批 準 號:16AYY009
所在學科:語言學
項目負責人及單位:胡松柏(南昌大學)
進行時間:2016.06——2022.02
最終成果:專著書稿《江西地方戲曲音韻研究》(90萬字)
專著書稿《江西地方戲曲韻譜匯集》(55萬字)
二、該項目研究的背景與目的
(一)項目研究的背景
從目前我國遍布各地的地方戲曲劇種的情況來看,戲曲音韻的研究最為重要的是對劇種音韻作全面調查和深入考察,記錄描寫其現狀,分析歸納其特點,以反映劇種音韻的現實及歷史面貌。
戲曲音韻的研究也可以在戲曲語言與戲曲音樂、戲曲文學等外部聯系上著手,考察戲曲音韻和戲曲聲腔的關系、戲曲音韻與戲曲體式的關系、戲曲音韻與劇本創作的關系等。但是,對戲曲音韻字詞發音的考察,是戲曲音韻研究最基本的前提,其他方面的研究都必須以此為基礎。
由于劇種發展歷史和現實的原因,許多戲曲劇種在劇種音韻上存在著不規范、不統一的情況。具體表現為演員舞臺音讀字詞發音混雜、歧異,與劇種音韻系統不相適切。這種情況需要厘定字音標準,據此對舞臺音讀作訂正統一。同時,在社會語言生活日趨統一的大背景下,作為戲曲地方特色重要承載物的戲曲音韻也趨于向共同語靠攏,以致使得劇種特色漸失。因為,對戲曲音韻作適當調整完善以更好地顯示其劇種音韻的地方特色,也是作戲曲音韻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項目研究的目的
1.對江西戲曲各劇種音韻作現狀及歷史調查。
2.對江西戲曲各劇種作音韻構擬,包括構建音系、擬定字音和歸納韻部、編制韻譜兩個方面。
三、研究成果的主要內容和重要觀點
(一)主要內容
本項目研究成果兩部專著中,《江西地方戲曲音韻研究》一書的主要內容是對項目所調研的江西16個戲曲劇種的舞臺音韻作描寫分析,作16個劇種1872個單字音讀的列表對照,根據對劇種音系的構擬,歸納劇種音韻的韻部,并從語音學的角度作劇種音韻聲母、韻母、聲調的專項比較,論定劇種音韻的語言性質。
第一章 導論。簡介江西地方戲曲劇種,簡述戲曲音韻和戲曲音韻研究相關理論思考,報告本書研究江西地方戲曲劇種音韻的概況,列示本書的框架和體例。
第二章 江西地方戲曲劇種音韻的描寫歸納。共16節。對項目所調研的江西16個戲曲劇種的舞臺音韻分節逐一作詳細描寫,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作系統歸納,并為劇種音韻作標音舉例。
1.劇種音韻的音系。說明所考察的劇種和劇目資料以及劇中主要角色及其飾演者;記錄描寫劇種音韻的聲母、韻母和聲調,分別對其音類、音值以及有關音變情況作語音學分析;歸納劇種音韻的聲母與韻母類別配合規律,列出聲母與韻母全部聲韻組合。
2.劇種音韻的特點。列舉所考察劇目中舞臺音讀的例句,把劇種音韻與古音韻分別從聲母、韻母、聲調上作對應記錄;從與古音韻的音類對應上歸納劇種音韻的基本特點。
3.劇種音韻的構擬。分析所考察劇目的舞臺音讀中不規范的音讀情況,歸納字音異讀的不同類型,依據所確定的劇種音韻性質,按照構成并顯示劇種音韻特色的需要,在異讀中選擇合適的音讀吸納進入規定的音系,擬定劇種音韻的字音。
4.劇種音韻韻轍的分析。錄列所考察的劇目中的全部或部分韻段,并以十三轍來考察其韻腳字押韻合轍情況。歸納劇種音韻的韻部,以表格列示韻部名稱和所包含的韻母,列示韻部按聲調分韻的韻目。有入聲韻部的劇種,以表格列示入聲韻部與陰聲韻部的配合關系。
5.劇種音韻標音舉例。每個劇種選錄1~2段道白和念白,標注聲母、韻母和聲調;選錄1~2段唱段,記寫唱腔樂譜,標注字音聲母和韻母。
為便于對比參照,“京劇音韻的音系”附于本章正文之后。
第三章 江西地方戲曲劇種音韻字音對照。本章為”江西地方戲曲劇種音韻1872單字音讀對照表”,整章以列表對照的方式,列示江西戲曲16個劇種各1872個單字的舞臺音讀。1872 個單字按照果、假、遇、蟹、止、效、流、咸、深、山、臻、宕、江、曾、梗、通16攝的順序排列,以便于與古音韻作對比。
京劇音韻和普通話的1872個單字音讀也列入對照表作為參照。
第四章 江西地方戲曲劇種音韻的語音學考察。分4節。第一節、第二節、第三節分別考察江西戲曲劇種的聲母、韻母和聲調音讀情況。每節選擇若干語音項目(其中聲母8項、韻母11項、聲調4項)對16個劇種的音韻字音以列表對照的方式作比較。第四節作江西戲曲16 個劇種舞臺音韻綜合特點和語音性質的歸納。
《江西地方戲曲音韻韻譜》一書的主要內容是為項目所調研的江西16個地方戲曲代表性劇種編成的劇種韻譜的匯編。
本書編制江西戲曲劇種的韻譜,依據本書作者選編的“戲曲韻譜選編字表”所收7200余個字在各劇種音韻系統中擬定的單字音讀編成。全書內容分三部分:
1.導言:
簡介江西地方戲曲劇種,說明本書戲曲音韻構擬與韻譜編制的安排,本書的內容和體例。
2.正文:
錄列江西戲曲16個代表性劇種的韻譜,是本書的主體內容。
每個劇種的韻譜正文之前以表格列示劇種韻部名稱和所包含的韻母,列示韻部按聲調分韻的韻目。有入聲韻部的劇種,以表格列示入聲韻部與陰聲韻部的配合關系。
每個劇種韻譜的字按韻部分類依序排列。同韻部的字按聲調分類依序排列。韻部中同聲調的字按韻母分類依序排列。同聲調、韻母的字按聲母分類依序排列。
附錄:收錄三個字表,以供參閱。
字表為:戲曲韻譜選編字表、十三轍字表、中華通韻(十六韻)簡表
(二)重要觀點
1.關于戲曲語言與戲曲音韻
戲曲是一門涉及文學、音樂、舞蹈、美術以及語言等多方面的綜合藝術。語言是戲曲的主要藝術表演載體。
戲曲語言除了語言所表達的內容是劇本所規定的以外,劇中人物口中所說出來的話語也不是自然語言,而是演員以專門的表演方式而發出的人聲。
戲曲語言以社會現實中的自然語言為基礎。戲曲語言是在自然語言的基礎之上進行融合和改造而形成的一種人工合成的語言,即人工語言。研究者需要聯系與戲曲語言形成有關的自然語言來考察分析戲曲語言。研究者有可能同時有時候也有必要對戲曲語言根據人定的規范進行調整、改進。
戲曲音韻是戲曲舞臺表演時劇中人物唱念說白的漢語音韻。同時戲曲音韻也是戲曲創作時用于作曲、譜曲、度曲的漢語音韻。戲劇舞臺語言的特點,主要是通過戲曲音韻表現出來的。
2.關于地方官話與方言共通語
作為一種最具地域特色的藝術,地方戲曲的舞臺語言與地方語言密切相關。所謂地方語言,包含地域方言和民族共同語兩方面的因素,與戲曲語言相關的是地方官話和方言共通語。
地方官話和方言共通語是地方戲曲舞臺語言形成的基礎,是使用地方官話還是使用方言共通語作為劇種舞臺語言,決定了劇種舞臺語言的性質。
與戲曲劇種的舞臺語言形成有關的劇種原生地及主要流布地的方言稱之為“劇種背景方言”。劇種背景方言與劇種舞臺語言的關聯度即對劇種舞臺語言形成的影響度因劇種的不同也有不同。
3.關于戲曲語言的特點
在學界已經有學者論定戲劇語言具有“摻雜性“保守性”“演員影響戲曲語言的發展方向”“變異性”“向官話和書面語靠攏的傾向”等特點的基礎上,本書通過對江西戲曲多個劇種舞臺語言的的考察,歸納以下戲曲語言的特點:
第一、戲曲語言具有人工性。一種劇種可以人為決定采用何種類型或什么樣的舞臺語言,確定了的舞臺語言也可以任由人為作調整、改變。人工性是戲曲語言有別于自然語言的最重要的屬性。
第二、劇種舞臺語言決定于劇種的類型。江西戲曲屬于地方大戲的劇種,其舞臺語言基本為地方官話,屬于民間小戲的劇種,其舞臺語言則基本為方言共通語。
第三、戲曲舞臺語言與區域通語有關。區域通語是在特定區域通行的共同語變體。區域通語包含有方言和共同語的成分。前述“地方官話”和“方言共通語”便是區域通語的兩種類型。為適應觀眾接受的要求,戲曲在方言復雜地區流行,其舞臺語言都需使用劇種流布地社會交際所用的區域通語。
第四、劇種舞臺語言具有不平衡性。流布于同一地區的不同劇種,同一劇種的不同表演團體,其音韻會有差異。因劇種流布地不同而受不同方言影響產生的差異更為顯著。演員個人的音韻,則受文化程度、習藝途徑(院校培養或師徒相授)和自身母語等因素影響而具有個人特點。
第五、同一地區的劇種舞臺語言之間可以發生接觸演變,其結果是形成某些共同性特點。這種接觸包括流播過程中的直接接觸(劇種間相互借鑒吸收)和因方言而發生的間接接觸。間接接觸演變是流行于同一地區的不同劇種音韻之間因共同吸收區域方言語音要素而形成某些共同性特點。
四、成果的主要價值(學術價值、應用價值)與影響
(一)成果的主要價值(學術價值、應用價值)
戲曲音韻研究涉及戲曲學和音韻學兩個學科。從這兩個學科的研究現狀來看,對戲曲音韻的研究與學科內其他領域的研究相比較,都顯得有些相對冷清。我國分布于廣大地區的戲曲劇種有三四百種之多。學界對戲曲音韻的關注和研究還很不夠,并且學界對戲曲音韻的研究就劇種所分布的地區來說還很不均衡。到本世紀開始時,屬于戲曲資源大省的江西,在地方戲曲劇種音韻的調查研究方面還基本處于空白狀態。
在此背景下,本書對江西戲曲一批主要的代表性劇種作調查研究,不論是從語言學研究角度來看還是從戲曲學研究角度來看,顯然都有其值得充分肯定的價值。
1.學術價值
(1)填補了江西地方戲曲音韻研究的空白。本書研究所作的基礎性調查研究,為江西戲曲音韻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入開展,作了鋪墊,打下了基礎,有示范和引領的作用。
(2)為我國戲曲研究提供了具有類型學意義的研究樣本。在一個省的境域內作批量劇種的舞臺語言音韻研究,比較僅限于對單個劇種的研究,更具有戲曲發展史研究上的意義。
(3)為江西地域文化研究拓展了新的領域,所完成的成果豐富了江西地域文化研究的成果;調查所獲得的資料為江西省文化省情的調查提供了最新的專門資料。
(4)對語言學研究有關領域如漢語語音史、漢語方言和社會語言學等也有其值得重視的多個方面的積極意義和借鑒價值。
2.應用價值
(1)對江西省一批代表性劇種的舞臺音韻運用現代語言學研究方法和手段作全面記錄和精細描寫,可以幫助戲曲編導演人員從語音學和音韻學角度了解戲曲語言的語音系統及其特點,提高其規范、完善劇種舞臺音讀的自覺。
(2)對所考察劇種的舞臺音韻的構擬,充分注意了突出劇種音韻系統的地方語言(包括地方官話和方言共通語)特色,為流布于有贛、客、吳、徽、官話多種方言分布的江西省境內各劇種形成各有特色的劇種舞臺語言,提供了切實的依據。
(3)對地方戲曲的傳承發展在確立舞臺語言標準方面提出有價值的理論思考和實踐建議,所構擬的劇種音韻系統和編制的韻譜,有助于建立和統一劇種的字音規范,便于新演員的培養。
(4)為完善、規范江西戲曲主要劇種舞臺音韻并突出其地方特色所作努力,有助于提升劇種的舞臺表演水平,促進劇種有更好的發展,對江西地方文化的保存、發掘和弘揚、發展起助推作用。
(二)成果的影響
1.江西省有關文化部門管理者、戲曲界專家、戲曲表演團體編導演人員以及關注戲曲的社會人士對本項研究都表示出興趣和關注。江西戲曲研究的諸位前輩專家談到江西戲曲傳承發展所遭遇的瓶頸問題之一就是劇種語言未能形成江西地域特色,以致拉低江西戲曲在全國的影響度,向項目負責人建議在對各劇種舞臺音韻作規范的基礎上擬定能夠突出劇種地域特色的音韻標準。
2.在作項目調研的過程中,項目負責人承有關部門和專家的邀約和支持,參與了兩項與項目研究有關的國家藝術基金人才培養資助項目的專業教學和學術研究活動,如下:
2016年應邀到江西省藝術研究院承擔舉辦的“弋陽腔音樂人才培養研修班”授課,2017年應邀到南昌大學贛劇藝術研究中心承擔舉辦的“贛劇青年表演人才培養研修班”授課。
3.有關研究單位和專家特別邀約項目負責人參與戲曲研究專著的撰寫,承擔劇種音韻部分的寫作任務。也有戲劇院團邀約項目負責人為劇種的舞臺語言的調整革新作理論思考和實踐操作。
五、項目負責人簡介
胡松柏,文學博士,南昌大學人文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西省語言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核心專家組專家、江西省項目首席專家。長期承擔高校漢語語言學專業教學,主要研究江西省境內的贛、客、吳、徽、閩、湘、官話諸方言以及與方言有關的江西地方文化。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3項(重點項1項,一般項目2項,結項鑒定獲評優秀2項)和省部級項目多項,出版學術著作6部,發表論文90余篇。研究成果獲江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項、三等獎2項,獲江西省高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項。獲“江西省先進工作者”稱號。
